[觀後感]《東方華爾街》首兩集:港劇百花齊放之始?(輕微劇透)
FOX出品的首部港劇《東方華爾街》日前終於首播,筆者日前貪新鮮觀看了首兩集,結果喜出望外,忍不住立即寫了這篇觀後感。
有留意Chill Meh網頁或Facebook的朋友,也知道筆者過往從來也沒有怎樣提及港劇,原因是筆者真的不看港劇。相信不少朋友也會覺得,當你習慣了美劇的水準,就再也接受不了大台劇集的水準,因此從此與港劇斷脫關係。筆者作為一個美劇迷,本身也有使用FOX+服務觀看美劇和電影,日前留意到《東方華爾街》首播,就不帶太多期望、貪新鮮地觀看了首兩集。結果,筆者除了喜出望外,還決定了要繼續追下去,以追美劇的節奏來追看此劇。或許大家會覺得筆者太過誇張,但筆者從此劇首兩集裡看到此劇的潛力,因此非常期待此劇首季餘下三集的發展。
看慣美劇的筆者,一直認為港劇在題材、攝影、配樂和節奏方面有頗大的進步空間。這次《東方華爾街》則讓筆者再一次確信,港劇只要在這些地方加以改善,水準絕對可以與其他地區的劇集,甚至與美劇比下去。首先,在題材方面,筆者一直覺得本地劇集的題材比較局限,尤其缺乏政治、金融、傳媒相關的劇集,或許是題材敏感的緣故吧。當然,宮廷劇也涉及不少政治和權力鬥爭,但時代的設定始終令觀眾覺得有點距離感,不能與設定於現代的政治劇相比。這次,《東方華爾街》的主題集中於金融和政治,算是一個大膽嘗試。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城市,雖然有很多人從業金融業,但一般市民對金融和經濟的認識始終有限,因此《東方華爾街》的題材不易入口。劇集只有五集,因此沒有浪費任何時間,在首集剛開始就立即加入大量涉及金融、股票的情節。筆者本身不是從事此行業,過往也沒有怎樣接觸到它們,雖不敢說完全明白這次情節,但仍能大概地明白發生什麼事情。即使觀眾未必明白劇中有關金融的情節,他們也總能明白劇中商界、政界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幾位角色的權力鬥爭。
不知道是否同樣因為題材敏感的關係,劇集並不是設定於香港,而是設定於與香港非常相似的高雲城。即使劇中的政府部門、職位,以及金融集團的名稱與現實香港的有些分別,但相信這不會阻礙觀眾投入至這個世界裡,尤其是一些角色如幾位議員的設定,真的很容易令觀眾聯想起現實世界的人物。同時,劇集第二集交代角色背景時,涉及不少有關1997年金融風暴和2008年金融海嘯的歷史,相信本地觀眾也不會感到陌生。此外,劇集裡所涉及的社會議題,包括最低工資和未來發展等,也幾乎香港的現實議題相同,觀眾或許能在劇中聽到一些弦外之音。《東方華爾街》由黃國強執導,記得幾年前筆者觀眾同樣由他執導的《選戰》首集時也感到非常興奮,但該劇劇情發展下去,水準卻有所下滑。這次《東方華爾街》只有五集,而筆者觀看的兩集幾乎已經是首季的一半,希望劇集餘下的另一半不會令人失望吧!
《東方華爾街》首季只有五集,因此首集在短短四十多分鐘裡,已經要把多個角色一一介紹,並讓觀眾了解此劇的設定。首集的節奏非常明快,由於內容涉及金融和股票等,看起來更或許有點急促,觀眾未必能及時消化。首集的首三十分鐘基本上就是葉抱一(吳鎮宇 飾)和韋航(張孝全 飾)之間的一場鬥智,同時交代二人交惡的一些背景,直到三十分鐘才有一段回憶片段,以及一首音樂的隔場。雖然這段回憶片段和音樂的時機是否奇怪,或它是否有必要仍有待商榷,它的確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喘息的空間。筆者在觀看首集時,真的覺得劇集似乎有點過份濃縮,而且劇情亦太過戲劇化,有礙觀眾理解、思考和投入。但是,第二集的節奏明顯有所改善,比首集更好看,亦令筆者明白首集的用意。劇集第二集出色地運用了回憶片段,來交待幾位主角的關係、歷史和矛盾,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劇集於首集先簡略交代葉、韋二人的恩怨,再於第二集的回憶片段詳細交代,而且帶有一點驚喜,深化了二人的矛盾,並讓觀眾更能投入於角色身上。另外,筆者亦很欣賞劇集在第二集對於回憶片段的使用,以1997年和2008年的回憶片段交錯地插入2018年的現時片段裡,一方面讓觀眾了解過往的事情,另一方面讓觀眾宏觀地了解此劇的時代設定和懸念,亦能或多或少地聯想劇集之後的發展。
儘管劇集的劇本和節奏有瑕疵,劇集的攝影、剪接、配樂都有很高的水準。相比起大台劇集,《東方華爾街》在攝影和佈景上明顯花了更多心思和金錢。立法院、會議室和CASH辦公室的佈景本身已經十分華麗,但筆者最喜歡的還是張融(羅家英 飾)和葉抱一分別看畫的兩幕戲,均用了wide shot拍攝,加上燈光運用,看起來真的十分有美感。同時,劇集的剪接和配樂也非常不錯,尤其幾場戲的蒙太奇(montage)和choir配樂,在香港通常只有在電影裡看到。筆者亦很欣賞劇集善用了一些小角色,尤其第二集的勤姐。他們本身對劇情無關痛癢,劇中亦沒有交代太多背景,但編劇善用了他們加強劇集的戲劇效果。勤姐炒股、跳樓的一場,以蒙太奇方式呈現,讓觀眾從另一角度觀看事件。同時,第二集本身是個很完整的故事,以葉抱一為主角,並以西西弗斯有關「徒勞無功」的故事作主題,此片段亦對深化了這主題的發揮,並推動了葉的角色發展。筆者剛剛看到西西弗斯的畫時,真的感到十分驚喜和興奮,想知道編劇如何使用這個主題,以及最後會否「劃公仔劃出腸」,最終他們用了旁白方式來交代亦是很不錯的處理。
至於演員方面,吳鎮宇在《東方華爾街》飾演經濟學教授葉抱一。雖然筆者平時看的港產片不太多,但仍記得吳在幾年前的《Laughing Gor之潛罪犯》飾演過類似角色。此角寡言、高智慧、城府深,因此吳的演出亦相地內斂。幸好,在第二集尾段的一幕回憶片段,我們終於看到他激動的一面,而吳的眼神、表情亦有明顯變化,一方面讓我們欣賞到吳的演技,另一方面增加劇情的張力,讓我們明白此劇的懸念,以及兩大主角恩怨的實情。至於其他角色方面,此劇有一些香港老戲骨主演,包括廖啟智、羅家英和張可頤,相信本地觀眾會倍感親切。但是,筆者略嫌部分角色的設定有點誇張,像上文所說一樣太過戲劇化,或許會令觀眾難以投入。在首兩集裡,吳鎮宇的角色佔了較大戲分,他更逐步走進劇中權力核心,不知道張孝全飾演的韋航在之後三集會否有更多發揮呢?在第二集裡的一幕蒙太奇裡,韋和他的同事努力推銷他們投資的股份,實行他們的計謀,此幕看起來與Martin Scorsese幾年前的《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十分相似,其中張孝全的動作和對白更令筆者立即想起Leonardo DiCaprio。
除了攝影、配樂外,不得不提的是劇集製作認真的片頭片段。劇集以金融為主題,片頭片段就用了大富翁為主題,加入了一些「高雲城」的建築物和與劇情有關的機會卡。筆者剛看到這段片頭片段,立即想起美劇《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王冠》(The Crown)的片頭片段,它們的動畫都非常高質素,而且看起來極具氣派。除此之外,大富翁本身在第二集也有出現,因此與劇情與相關。總的來說,劇集在多個方面也算是港劇的一大突破,製作團隊的用心和誠意亦值得欣賞。筆者本身是美劇的劇迷,因此留意到此劇在很多方面亦有向美劇借鑒。當然,港劇本身已經有其特色,盲目地向美劇方向發展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但至少《東方華爾街》也是一個新嘗試,讓觀眾和投資者看到港劇的潛質。
如今,《東方華爾街》終於首播,相信有不少本地觀眾也會把它與大台的劇集比較。但筆者關注的,並不單只是《東方華爾街》的水準如何比大台的劇集壓下去,而是它如何促進港劇的多元發展。熟悉美劇的朋友也知道,美國劇集主要有Network、Cable和Streaming三個平台,Network劇集的觀眾群是普羅大眾,因此製作的水平、水準、題材和水準都相較低;而Cable和Streaming的劇集通常有較多資金,而相較細小的觀眾群亦令它們在題材和尺度上有更大發揮。在香港,我們往往能看的只有大台的劇集,而「大台劇集」仿佛就是「港劇」的代名詞。這次《東方華爾街》由FOX出品,提供了一個好機會發展一些類似美國Cable和Streaming劇集水平的劇集,讓港劇百花齊放。而且,《東方華爾街》由FOX發行,相信亞洲和其他地區的觀眾也有機會接觸到此劇,不知道會否吸引更多人投資港劇,繼而進一步提升港劇水平呢?不過,與其依賴外國觀眾,筆者覺得本地觀眾更加先要支持這些有水準的港劇。
在過去幾年,有幾間電視台開台(有一間未能成功),並推出本地製作的劇集。相信不少本地觀眾都和筆者一樣,本地的劇集終於要有所改變,要百花齊放了。然而,幾年過去,本地劇集工業似乎沒有太大改變,不知道這次《東方華爾街》和FOX之後的劇集是否真的要帶來真的改變呢?
資料、圖片來源: 東方華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