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我們.異》(Us):我們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內含劇透)
導演Jordan Peele於去年憑《訪.嚇》贏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他的新作《我們.異》日前上映,不少觀眾都好奇這電影能否媲美前作,再次為觀眾帶來極有創意的驚悚片。
導演前作《訪.嚇》(Get Out)以創新角度探討種族問題,這次他在《我們.異》(Us)就以創新角度來拍出一部圍繞入侵家庭(home invasion)的電影,而它的主題正正就是入侵。這電影的基本設定與一般圍繞入侵家庭的電影的無異:屋子被人入侵,屋子的主人設法擊退敵人或逃跑。然而,這電影最大的特點,以及最重要的設定在於入侵者(下稱「分身」)與屋子的主人外貌一模一樣,屋子主人要抵抗的仿佛是他們自己。這個設定對於電影的劇情和主題尤其關鍵,隨著劇情發展下去,電影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轉折,但最終還是回到這一個設定:我們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電影的結構主要以三次「對決」而成,首次「對決」圍繞主角Adelaide(Lupita Nyong’o飾)和家人在家裡首次面對他們的「分身」,發現這些「分身」與他們有巧妙的共通點,只是這些「分身」一直活在暗影之下,沒有自由,生活艱苦,而Adelaide的「分身」Red似乎是他們之中唯一一個懂得說話的人,她指出他們是「美國人」。第二次「對決」發生在主角好友的屋子裡,他們發現好友亦有他們各自的「分身」,並被「分身」殺死和取代;他們亦在電視新聞裡發現全國各地也被「分身」入侵。第三次「對決」發生在Adelaide小時候曾經到訪的沙灘和樂園,這個地方亦是她一直的夢魘。在這次「對決」裡,Adelaide的兒子Jason被Red捉去,Adelaide跟著他們回到她小時候曾經迷失過的鏡子迷宮,她當時在那裡已經遇過她的「分身」。最終,Adelaide到了「分身」的起源地———龐大的地下隧道系統,她再次從Red口中了解「分身」的起源:「分身」是美國政府實驗遺下的副產品,美國政府為每個國民都製作了分身,以圖控制地面上的人口。在實驗失敗後,政府把這些「分身」留在地下隧道裡,他們沒有受過教育,因此不懂得說話;他們唯一的食物就是白兔;他們一直被困在地下,重覆地面上國民的一舉一動。最終,Adelaide把Red殺死,並把Jason救走,嘗試與家人逃至安全的地方。這時候,Adelaide再次想起小時候的一些往事:Adelaide小時候不只在鏡子迷宮遇見Red,還被她打暈並鎖在地下的隧道裡,因此我們在電影大部份時間看到的Adelaide其實才是「分身」,真正的Adelaide就是帶領其他「分身」起義的Red。
Jordan Peele去年憑《訪.嚇》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這次他再次執導驚悚片,相信不少人都對他有極高的期望。結果,他亦不負眾望,延續前作的風格,拍出一部集合驚悚和幽默,而且充滿社會議題的電影。電影以Adelaide小時候在沙灘和樂園的經歷開場,樂園本來是一個充滿歡樂的地方,但在戲中卻令人不寒而慄,以Adelaide的角度來拍出強烈的不安感,仿佛隨時也會有壞事情發生。這段開場,甚至整部電影都沒有典型恐怖、驚悚片的jump scare場面,反而集中於營造不安的氣氛,因此再次印證導演的功力。電影從開場一幕至Adelaide和家人成功逃出首次「對決」,整體節奏都非常明快;到了中段在Kitty家中的第二次對決開始,節奏就有點放緩,並加入更多幽默場面,貫徹導演的風格;第三次「對決」發了更多時間來解說,節奏進一步放緩,而且高潮部份相信與觀眾的期望有點落差,相信追求jump scare或完全緊湊的恐怖氣氛的觀眾或會有點失望。
電影的一大元素是角色的「分身」,幾位演員除了要飾演主角本身外,還是飾演他們的「分身」。除了Red以外,其他「分身」完全沒有對白,只能單靠表情和動作來營造可怕的感覺,對於演員來說亦是不少的挑戰。不過,整部電影最突出的始終也是主角Lupita Nyong’o,她飾演的Adelaide本身已經對所有事情都提心吊膽。隨著「分身」的出現,她更要用盡一切方法來保護家人,盡顯強悍的一面。同時,她飾演的Red對白雖少,但她沙啞的聲音、每一個表情和動作足以令人感到不安,這些不同演繹真的盡顯她的多元化的演技。另一方面,飾演Adelaide丈夫Gabe的Winston Duke雖然戲份不多,但卻演活了Gabe憨直的角色特點,為電影提供了大量的幽默場面。另外,電影中「分身」的服裝和地下隧道的設計與監獄的衣服和監獄本身非常相似,似乎在聯繫電影主題上花了不少心思。
正如上文所說,電影涉及「分身」、政府實驗等元素,它們的設定和實質運作會衍生更多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科幻題材。然而,導演似乎沒有打算一一解答戲中的提問,反而集中利用這些元素和劇情來道出電影的主題。相信這一點或會令不少觀眾感到不滿,覺得電影的爛尾,沒有完整的故事和解說。導演前作《訪.嚇》以黑人種族問題為主題,相信不少觀眾知道《我們.異》的主角是《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金像女星Lupita Nyong'o和《黑豹》(Black Panther)男星Winston Duke這兩位黑人演員時,或許就會馬上以為這電影又是圍繞黑人議題,甚至假定美劇《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金球、艾美視后Elisabeth Moss飾演的富裕白人朋友Kitty會是電影的奸角。但是,當Kitty和她的家人在電影中段被他們的「分身」殺死後,電影仿佛告訴大家:這電影的重點不在於種族和階級。
電影集中圍繞主角對抗入侵者,而入侵者正正是他們自己。我們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但究竟「我們」是什麼呢?對於一般人來說,我們就是擁有相同價值、共通點和聯繫的群體;因此,在我們以外,嘗試入侵我們的「他們」就是與我們不同,帶有差異的群體。這些差異一般包括性別、種族、文化、性取向、意識形態等。但是,假若電影只是圍繞外來者的入侵,那麼電影的命題就會是「他們是我們最大的敵人」。電影最巧妙的一點,在於電影最後有關Adelaide和Red身份對調的解說,有人或覺得這是畫蛇添足,對劇情本身沒有太大幫助,甚至推翻一切劇情。但從電影的主題來看,這個設定令整部電影的主題更加完整,並進一步鞏固了導演在電影裡的論述。電影的大部分時間似乎在強調主角與「分身」的分別,以及「分身」是多麼殘暴、可怕,營造「分身」是敵人的形象。但是,當我們知道Adelaide和Red在小時候對調時,再看看她們現時的性格和行為,就明白「我們」和「他們」的最大分別在於成長的環境,以及「我們」所獲得的自由和機會。在相同的環境、自由和機會下,「他們」也能成為「我們」。假若「我們」和「他們」是一樣的話,「他們是我們的敵人」就是一個假命題。因此,我們對「他們」的恐懼和敵意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而我們試圖去埋沒的真相,以及不斷去說的謊言,亦是我們在達致公義、平等路上最大的敵人。
這電影的劇情和主題實在太過複雜,希望之後有空再詳細解說吧!
預告片:
故事簡介:
Adelaide(Lupita Nyong’o飾)趁著暑假,與丈夫Gabe(Winston Duke飾)帶一對子女回到她的家鄉度假,但舊地重遊不但勾起她過去不快的經歷和未解的心結,一連串奇怪事件接連發生,更令她產生不祥預感...... 一家人與好友(Elisabeth Moss飾)在沙灘玩樂時遇上行為怪異的陌生人,令人膽戰心驚;回到度假屋後,更可怕的事情隨著夜幕降臨!屋外來了四個來歷不明的人,竟然與他們一家四口一模一樣,還對他們瞭如指掌,令人不寒而悚!當「你」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一場被「自己」追殺的夢魘隨即展開......
圖片、資料來源: Universal Pictures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