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蜘蛛俠:決戰千里》:踏入新世代(內含劇透)
Marvel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新作《蜘蛛俠:決戰千里》(Spider-Man: Far From Home)上週搶先在香港上映,作為Marvel電影宇宙的無限傳奇(Infinity Saga)的最後一部電影,它真的帶領這系列前往新的世代!
Marvel電影宇宙從2008年展開,至今的電影共分為三個階段(phases),並合稱無限傳奇(The Infinity Saga)。雖然Marvel在宣傳《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時不斷提醒觀眾,該電影總結了過往十年共22部電影的故事,但其實《蜘蛛俠:決戰千里》(Spider-Man: Far From Home)才是無限傳奇和Marvel電影宇宙第三階段的最後一部電影。《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終結了鋪排了多年的無限寶石和Thanos(Josh Brolin飾)故事線,為何Marvel不以此作結,反而選擇以《蜘蛛俠:決戰千里》為無限傳奇的最後一部電影呢?看完這電影後,筆者覺得這電影就像無限傳奇的結語(epilogue)一樣,以Peter Parker/蜘蛛俠(Spider-Man,Tom Holland飾)的角度來看看《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後續影響,以及一眾主角在這二十多部電影裡為這世界帶來的改變。在一眾復仇者成員中,Peter Parker算是最「貼地」的一個:他還是學生,而且住在布魯克林的小社區裡,每天接觸的都是最平凡的市民。
而且,此電影宇宙的代表人物、首部電影的主角Tony Stark/鐵甲奇俠(Iron Man,Robert Downey Jr.飾演)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中死去,而他與Peter Parker一直關係密切,後者視其為人生導師和偶像。因此,Peter Parker亦深受打擊,由他的角度來看Tony Stark離世的影響亦是最適合不過的事情。在Tony Stark死去後,電影裡的市民和戲外的觀眾也有一個相同的疑問,誰是下一個鐵甲奇俠,誰是這電影宇宙的下一個代表人物?Peter Parker作為Tony Stark的愛徙,固然希望成為人民心目中的下一個鐵甲奇俠,但他最終明白他不必被此限制他的未來,他不必成為下一個鐵甲奇俠。他的背景、能力、理念本身就與Tony Stark不同,後者或許是一個榜樣,但他絕對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是Peter Parker和蜘蛛俠,他需要忠於自己。同樣地,在Marvel電影宇宙裡,沒有人能取代鐵甲奇俠,同樣亦沒有人可以取代蜘蛛俠,他們需要做的不是重複以往的步伐,而且帶領觀眾前往新的領域。這電影本身亦忠於蜘蛛俠的風格,延續了上集的青春格調之餘,亦嘗試談及青春時對愛情的憧憬和害怕,飛機上一段蒙太奇足以令人感受到這一點。而Peter Parker的個人故事亦沒有重複上集的主題,他由上集渴望成為英雄,轉變至現在成為英雄後,反而希望偶爾放下這身份,做回平凡的Peter Parker。
除了Peter Parker外,電影的奸角Quentin Beck/神秘客(Mysterio,Jake Gyllenhaal飾)和配角Happy Hogan(Jon Favreau飾,首兩集《鐵甲奇俠》的導演)亦深受Tony Stark影響。其中,前者本身假裝成超級英雄,後來突然露出奸險的真面目,這驚喜相信亦會令觀眾想起《鐵甲奇俠3》的一個類似驚喜。另外,電影的劇情處處都聯繫了Tony Stark的往事,甚至重現了一些以往電影的場面,包括他在首集的敵人,以及在《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的科技。其中最令觀眾印象難忘的一幕,相信是Peter Parker製造他的戰衣時,完美重現了Tony Stark在過往多部電影裡的「創作」過程。筆者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觀後感曾經說過,Tony Stark這角色的一大主題,在於他所創造的科技如何成為他的最大敵人。而這一集的奸角正正亦是使用Tony Stark的科技,可見即使他死後,他的科技仍能成為其他人的敵人。這一切劇情和設定仿佛是要在無限傳奇的最後一集再次緬懷這個角色,並作首尾呼應。筆者相信,這電影宇宙的下一階段或許會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有關Tony Stark的事情或許變得不太重要,因此這電影或許是我們與這角色的道別。
相比起《鐵甲奇俠3》的那個驚喜,筆者覺得這電影的那個驚喜似乎有點過火,尤其神秘客和他的團隊使用的科技實在太過強大,創造出來的「幻覺」幾乎天衣無縫。幸好,電影在處理「幻覺」場面時的特技和影像拍得非常奪目,比《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穿越不同空間的場面更為震撼,或許足以避免觀眾糾纏於劇情上的缺憾。另外,《奇異博士》和上集《蜘蛛俠:強勢回歸》(Spider-Man: Homecoming)的Michael Giacchino這次回歸,再次創作出這電影宇宙裡最令人深刻,最出色的配樂。同時,Jake Gyllenhaal亦演活了這個角色的變化,由一開始溫文儒雅、謙卑的超級英雄,轉變成後來狂妄的奸角,酒吧一幕本身雖然是一大驚喜,但他的演出卻充滿說服人,令人難以挑剔。電影的另外兩個大驚喜在片尾片段裡發生,J.K.Simmons的回歸固然令人興奮,但劇情往後的走向更加令人期待。
這篇觀後感所說的「新時代」除了指這電影宇宙快要踏入新階段外,亦指電影裡外所處於後真相時代。戲中神秘客使用科技,創造代表火、水、土等元素的怪物,並把自己塑造成超級英雄。這個科技結合投射影像和實體的元素,讓怪物所帶來的破壞變成現實,人們亦不會質疑它們的真偽,以及神秘客的能力。神秘客生前還留下最後一著:他的團隊剪輯了一段影片,將控制這些怪物的責任推至蜘蛛俠身上。而推崇陰謀論的網媒DailyBugle.net和記者J. Jonah Jameson(J. K. Simmons飾)亦配合這段影片的論述,將蜘蛛俠和Peter Parker塑造成人民公敵。事實上,儘管現實世界未必有如此先進的科技,我們亦正身處於後真相時代裡,政權、政黨和傳媒以圖片、影片、音效和文字來創造「真相」,配合他們的論述來達致他們的目的。觀看這電影時,大家立即相起的或許是美國總統Donald Trump的行徑,但其實這種控制「真相」的行為亦在香港非常常見,尤其在最近兩個月的連番事件裡。因此,這電影亦提醒大家「眼見未為真」,我們接觸資訊時要多加查證和思考,看事情不要太過表面,否則就會墮入圈套,被卑鄙的政權、政客、傳媒利用。
雖然這個有關「真相」的主題在電影後半部份才出現,但它足以使它成為Marvel自去年《黑豹》(Black Panther)後,最貼近現實社會和政治的一部電影。筆者很好奇這主題會否繼續在下一部《蜘蛛俠》電影出現,甚至成為這電影宇宙的下一階段的重要主題。
預告片:
故事簡介:
經歷終局之戰後,Peter Parker(Tom Holland飾)回復學生身分,重新投入校園生活。正當他決定小別超級英雄的繁重工作,與好友結伴踏上歐洲之旅,神盾局Nick Fury(Samuel L. Jackson飾)卻突然現身,通知他世界各地正受到各種元素怪物侵襲。遊學之旅被迫喊停,Peter唯有重披戰衣,再一次肩負拯救地球的重任,但今次他除了要對抗一直伺機出擊的邪惡組織,還要面對未知是敵是友的「神秘客」……
圖片、資料來源: Sony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