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率先看!《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月亮代表著什麼?(輕微劇透)
在執導《鼓動真我》(Whiplash)與《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後,奧斯卡最佳導演Damien Chazelle成為了荷里活炙手可熱的導演,新作《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更是令人期待,開拍時已經被視為奧斯卡大熱。
「我們選擇登陸月球……不是因為它輕而易舉,而是因為它困難重重。」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在1962年,岩士唐(Neil Armstrong,Ryan Gosling飾)成功登月的7年前發表了這段著名的演講,講解他們推動登月計劃的理念,這段演講亦有在《登月第一人》裡出現。筆者看完電影那一刻立即有這樣的想法:Damien Chazelle選擇這樣說這個登月故事,不是因為它輕而易舉,而是因為它困難重重。在觀看電影時,筆者確信以導演的能力,絕對可以拍一部典型的登月電影,整部電影緊張又刺激,加上大量特技必能成為賣座大製作。但是,他沒有這樣做。電影早前在各大影展放映時,被部分美國觀眾批評沒有包含岩士唐在月球插上美國國旗一幕,沒有突顯美國這輝煌成就。老實說,Damien Chazelle大可以拍一部很煽情的電影,講述美國太空人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對抗蘇聯的威脅,最終終於排除萬難在月球插上美國國旗。筆者深信導演這樣拍的話,必能讓萬千美國觀眾在戲院感動落淚,海外觀眾也能感受那份大美國主義。但是,Damien Chazelle並沒有這樣做,他選擇說的故事不是《阿波羅11號》(Apollo 11),而是《登月第一人》,關於岩士唐的故事。
對於香港片名《登月第一人》,大家著重的或許是「登月」兩個字,但電影著重的卻是登月的「第一人」岩士唐。電影開場的一場戲講述岩士唐的一次飛行任務,整場戲沒有什麼對白,只有很多岩士唐很親密的大頭鏡頭。筆者觀看這一場戲時不斷在算,究竟岩士唐當時在想什麼呢?他為何要上太空?在遠離地球表面時,看著寂靜的太空和遙遠的月球,他在想什麼呢?電影選擇在這裡開始說起,並沒有直接敘述阿波羅11號任務裡Neil Armstrong登陸月球的故事,而是追溯到Neil Armstrong還未加入這任務前的時期。為什麼?因為電影要介紹一個只出現了幾分鐘,但卻對整部電影十分重要的角色:岩士唐的女兒。岩士唐本來打算在家裡照顧重病的愛女,不打算參與阿波羅任務。後來,女兒不幸逝世,岩士唐不久就決定參與阿波羅任務。喪女之痛當然不可能一下子痊癒,岩士唐在面試時被問及登月任務對他的意義。他指出人們習慣了在地球裡看世界的角度,登月任務讓人類可以以另一個角度來看事情,或許會看到一些以往不能看見的事情。對於岩士唐本人來說,愛女逝世後,他基本沒有真正面對過那份悲傷。在喪禮當日哭過後,他就立即投入工作裡,把傷痛埋在心裡,甚至沒有與任何人說過他的感受。
在籌備登月的整個過程裡,岩士唐面對更多的離別,承受更多的傷痛。在阿波羅11號任務前,與家人離別的一刻,他也不懂得怎樣面對家人。一直以來,都是別人離他而去;現在,他或許要永遠離開家人,為家人帶來無限傷痛。這些年來,他除了親身體驗愛女逝去的傷痛外,亦見證了朋友逝世後遺孀所承受的打擊,她們的人生仿佛停止了,再也沒有意義,再也沒有任何感覺。因此,相比起他的孩子,他或許更不懂得面對妻子Janet(Claire Foy飾),他不想再次傷害她。當然,大家也知道這次登月任務的結果,也看過和聽過岩士唐在月球表面的影像和錄音。不過,電影並沒有集中敘述這個經典的場面,沒有把岩士唐在月球上的場面拍得戲劇化、振奮人心。相反,這一場戲拍得非常平淡,沒有什麼對白之餘,甚至沒有什麼配樂。岩士唐登上月球後,終於可以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地球,回看自己在這些年來的經歷,尤其是喪女後的人生。這一場戲拍得十分平淡,卻充滿情感,十分動人。說起月球,我們會想起岩士唐,這電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角度,讓我們了解在岩士唐心目中,月亮所代表的事情。在月球上,他正視了自己的傷痛,作出了選擇;回到地球後,他要怎樣活下去?電影的最後一幕或許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電影從開場第一幕開始,就有很多與岩士唐非常親密的鏡頭。即使電影把岩士唐描寫成一個很內斂,不會形於辭色的人,我們仍能隨著劇情發展,加上不同鏡頭的運用,了解這個角色的發展。其中,令筆者非常深刻的一幕是岩士唐和家人遊玩的一幕,快速的鏡頭移動和剪接,親密的鏡頭,足以讓觀眾感受到這個家庭的溫暖和愉快,同時令筆者想起《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的一些場面。正如上文所說,電影在敘述登月過程時,並沒有集中強調美國的輝煌成就,而是探討岩士唐這角色的心理變化、所思所想。雖然電影也有談及美國和蘇聯的太空競賽,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的意義,但電影圍繞的始終也是岩士唐本人。因此,假若觀眾投入至電影當中,了解電影的脈絡,就會明白為何電影在敘述岩士唐在月球表面的經歷時,沒有刻意加入插上美國國旗這一幕。導演選擇以這樣的角度來說這個故事,或許注定不能取悅所有觀眾,但至少他為我們提供一個與別不同,充滿人性和情感的角度,來重新剖析這個人類歷史重要的時刻。
除了登月一幕外,電影裡還有兩幕令筆者印象非常深刻———兩場火箭升空的場面。岩士唐一生有兩次太空任務,兩次任務都有在電影裡出現,但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在呈現他的首次太空任務雙子座8號(Gemini VIII)升空時,電影主要描寫岩士唐的恐懼感。在進入太空船前,岩士唐走過一個猛烈搖晃平台,這一幕的聲效和畫面已經足以讓觀眾感受到這個任務的危險。進入了太空船後,電影的鏡頭幾乎完全停留在太空艙內,沒有任何從外部拍攝太空船升空的場面。電影在此處採用了非常現實的手法,沒有太多的剪接,全程使用劇烈搖晃的鏡頭來拍攝岩士唐在艙內的情況,突顯艙內的壓迫感、不平穩的感覺和恐懼感。在阿波羅11號升空時,電影就運用了相較激昂的音樂,仿佛在展開一場偉大的冒險。在這場升空的場面裡,電影用了不少鏡頭來拍攝太空船的外部,突顯它的宏偉。之後,在火箭正式點火升空時,鏡頭從底部拍攝它的推進器的火焰和引起的煙霧,然後火箭在濃煙中升上半空,盡顯這次任務石破天驚的感覺。這兩埸火箭升空的埸面運用了不同的場面調度,達致這樣不同的效果,導演的敘事技巧真的令人佩服。
繼《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後,導演Damien Chazella再次與Ryan Gosling合作。後者過往一向的演出都比較內斂,沒有太多外露的演出,因此這次岩士唐的角色可說是為他度身訂造。岩士唐在整部電影裡的表情都不太多,甚至在表露他的不滿時也沒有什麼表情,但我們仍能從他的眼神看到他的感情變化。正如上文所說,電影在拍攝岩士唐進行任務的場面時,運用了很多親密的鏡頭,那時候更依賴Ryan Gosling的眼神演出,讓觀眾感受到任務不同時刻的危機感,以及岩士唐取得成功時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當然,不得不提的是岩士唐喪女後情感爆發的一場戲,這是Ryan Gosling在這電影,甚至在以往電影少有的情緒爆發。雖然這場面不太長,但卻十分動人,足以讓觀眾感覺到喪女之痛。同時,出爐艾美視后Claire Foy的演出亦非常精彩。她在戲中擺脫了她的英國口音,飾演岩士唐的妻子Janet,最令筆者深刻的是她在不同場合的笑容。戲中Janet與岩士唐一同經歷喪女之痛,之後岩士唐告訴她,他被選中參與登月任務。她擺出高興的樣子和笑容,表示替他非常高興,但給觀眾百感交集的感覺。之後,隨著岩士唐大部分時間要參與任務訓練,Janet要獨力照顧兒子,同時要接受傳媒訪問、追訪,她擺出牽強的笑容,卻流露出強烈的擔憂。
導演Damien Chazalle前兩部作品《鼓動真我》(Whiplash)和《星聲夢裡人》都以音樂為主題,雖然這次《登月第一人》以登月為主題,但音樂在電影裡仍有重要的角色。這次導演再次與金像配樂師Justin Hurwitz合作,在電影裡加入非常多元的音樂。其中,岩士唐在雙子星對接任務時,背景播出輕快的古典配樂,加上岩士唐駕駛太空船對接時的畫面和鏡頭所捕捉的光線,簡直是筆者今年看過最愉快的一場戲。電影在其他場面所配搭的配樂也非常出色,包括示威埸面的黑人音樂,完全呈現當時的氛圍。而在登陸月球時,電影則「無聲勝有聲」,沒有太多聲音下更能表現那種平靜的感覺。除了配樂外,電影的美術設計和攝影也非常出色。其中,電影在很多太空艙內的場面,都集中拍攝數字和儀器的跳動。電影善用了影像的處理,並沒有用對白來解釋這些數字和儀器,已經成功營造緊張的感覺。另一場令筆者十分深刻的場面亦與太空艙有關,鏡頭拍攝著冷冰冰的太空艙外部,幾乎沒有什麼移動,也再也沒有拍攝太空艙裡面的情況,但足以讓觀眾聯想到令人不安、可怕的情景。
Damien Chazelle的《鼓動真我》當年獲得5個奧斯卡提名,更把老戲骨J.K.Simmons捧上頒禮台。去年,他的《星聲夢裡人》平了奧斯卡紀錄,獲得14項提名,贏得6項獎項,令他成為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雖然未知《登月第一人》能否在來年奧斯卡揚威,但至少它再次盡顯導演的才華,證明他是現時最值得期待的導演之一。
預告片:
故事簡介:
1960年代,Neil Armstrong(Ryan Gosling飾)參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太陽神計劃,進行史上首個載人登陸月球的任務。在這太空科技剛起步的時代,國家不惜工本,甚至犧牲性命,誓要達成史無前例的成就;而這個人類史上最危險的任務,為岩士唐帶來怎樣的衝擊及代價?
圖片、資料來源: Universal Pictures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