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率先看!《1987:逆權公民》:一切巧合,你懂的(內含劇透)

《1987:逆權公民》(1987: When the Day Comes)終於在香港上映,更打正旗號,以《逆權》三部曲終章上映。相比之下,《1987:逆權公民》幾乎整部電影都很嚴肅,結局相信亦會引起不少香港觀眾的共鳴。

20180130_1987WhentheDayComes_Poster.jpg

首先,感謝Golden Scene邀請筆者觀看幾星期前的優先場。筆者過往沒有看過太多韓國電影,幸好近月因工作關係認識了一個韓國朋友,觀影之前亦簡單了解了韓國的民主運動歷史,而《1987:逆權公民》裡所說的六月民主運動亦是他集中介紹的一次事件,可見其重要性和影響力。筆者覺得這電影其中一個優點,在於其角色之多,以及對它們鮮明的刻劃。即使電影在兩個小時裡,涉及多個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角色,但他們每一個仍能讓觀眾投入至電影裡,並清楚明白他們的那種價值觀,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矛盾、衝突。

熟悉韓國歷史的觀眾也知道,他們的民主發展一直經歷不少挫折,過程亦非常黑暗。《1987:逆權公民》裡所說的,就是1987年警察在嚴刑逼供時,把大學生虐待至死的事件。電影從記者、檢察官、大學生、獄警等幾個角色來敘述這次事件的經過,講述他們對真相、公義、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在1980年代,韓國由軍人獨裁統治,軍隊、警察亦以反間諜,對抗朝鮮共產勢力為由,正當化他們對異見人士的壓迫。在那個時代,群眾一方面對軍政府充滿恐懼,不敢作出太大反抗;另一方面亦受當時的意識形態影響,希望杜絕共產勢力,因此一般不會對軍政府的行為作出太多異議。然而,當政府的行為變得過分,試圖埋沒真相、違反公義、鎮壓所有反對聲音時,群眾終於再也不能啞忍,決定團結起來對抗極權。

在電影裡,記者一直受壓,被迫遵循政府的指示和潛規則,不能報導太過敏感的新聞。檢察官、獄警雖然熟悉法律和規矩,但他們仍是政府的一部分,受盡其他部門和當權者的壓力。學生固然對國家、自由、民主充滿熱情,但他們的示威不斷被警察、軍方武力鎮壓,無力改變現狀。至於反政府、民主領袖,更被警方、政府視為共諜通緝,只能偷偷摸摸地組織運動。基本上,軍政府、警方已經完全掌控了局勢,一切反抗都不可能成事。但是市民歷盡政府、警方的暴行和不公義,眼見無辜學生因此失去性命,而政府更打算把事件壓下去,終於決定要站起來。他們反抗,不是因為他們是共諜;不是因為他們收取了外國勢力的利益而作出破壞;不是因為他們被洗腦;而是出於同情;出於對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出於對國家和民族的愛。

筆者一向不太熱衷於韓國電影,因為不太喜歡那種煽情的手法。相比起其他韓國電影,筆者覺得《1987:逆權公民》算是十分克制,沒有太多刻意煽情的地方,而且這題材的電影相信不用太過刻意亦能引起觀眾共鳴。筆者觀看此電影前,剛好看完有關美國五角大樓文件的《戰雲密報》(The Post),因此覺得兩部電影在有關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等主題也有不少類同之處。但是,筆者覺得《1987:逆權公民》最獨特和有趣的一條故事線,在於延世大學新生、獄警的外甥女妍熙(金泰梨飾)和在示威時被催淚彈擊中致死的犧牲者李韓烈(姜棟元飾)的故事線。電影從用刑致死為開頭,再漸漸轉往記者、檢察官等故事線,主題一直比較嚴肅,節奏亦一直比較明快、緊湊。但是,到了妍熙和李韓烈的故事線時,電影就帶點浪漫愛情喜劇的感覺,節奏亦開始放慢,令筆者擔心他們的愛情線最終又是為了煽情。後來,看完整部電影後,筆者才知道李韓烈是事件裡的一位重要真實人物,而他的死更是六月民主運動的其中一個轉捩點。筆者不太清楚妍熙是否真實角色,而她的舅父是否真的在事件裡扮演這樣重要的角色。假若這二人是虛構角色的話,筆者實在欣賞製作團隊的創意,在真實中加入一點虛構的劇情,一方面令電影的角色環環緊扣,另一方面亦深化了電影有關群眾覺醒、反抗的主題。

相信觀眾觀看電影時,亦會想起香港現時的情況。縱使當年韓國的情況遠比現時香港的情況嚴峻、黑暗,但當時韓國政府對傳媒、輿論和政府體制的控制,仍然與現時香港的情況有不少相似之處。筆者甚至覺得,電影中有幾句對白完全與香港現時的情況吻合,不知道是對白本身就是這樣,還是翻譯的藝術?政府、警察以危害國家安全,叛國、分裂國家、煽動顛覆國家為由,拘捕、壓迫反對人士?這不正是不少香港人對廿三條的憂慮?外國那一套民主不適合在這裡推行?人民的質素、文化不足以適應這些民主制度?這不就是一些建制人士時常掛在口中的論據?看完這電影後,筆者真的覺得這電影的信息一點也不隱晦,不用說什麼「一切巧合」、「你懂的」,所有觀眾也能輕易地明白它的用意。

電影的名稱為"When the Day Comes",台灣譯名為「黎明到來的那一天」。在韓國,經過一連串的反抗和血汗後,那一天終於在1987年來到。電影的結局讓觀眾看到了希望,女主角在街上行走,聽到群眾的歌聲和叫喊聲,體驗到那份激情。然後,鏡頭拍著她爬上巴士上,再慢慢拍攝著那個旭日,以及廣場上數以萬計的人民。這個鏡頭相信能讓不少觀眾想起三年半前金鐘的景況,想起那個時候的那份熱情,足以令觀眾流淚。但是,筆者在觀影的時候,覺得除了有參與過那埸運動的人要觀看這電影外,一直沈默的那一群,以及持著相反立場的那一群更應該觀看這電影。筆者看著電影的劇情,一直在想:那一天何時才會來臨香港?真的要等到有學生或市民失去生命嗎?還是大家還要繼續相信「什麼什麼的年份,是四年前,《逆權》三部曲第一集《逆權大狀》在香港上映那年,一切巧合,你懂的。」」這種邏輯?

預告片:

故事簡介:

1987年1月,一名參加學運的大學生在被警察拷問的過程中死亡,朴處長(金允錫 飾)下令將屍體火化以毀滅證據。另一邊廂,當日值班的崔檢察官(河正宇 飾)拒絕執行任務,並要求解剖驗屍,結果顯示大學生被拷打致死。經調查後,記者尹尚三(李熙俊 飾)亦意外發現大學生的死因是窒息,事情因而在各大媒體上曝光。種種證據矛頭均指向涉事的警察,官方卻依然堅持他只是死於突發心臟病。當朴處長越想把真相隱瞞,事情就越一發不可收拾……

圖片、資料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

Previous
Previous

兩大型男巨星主演!Quentin Tarantino新作片名和故事大綱曝光!!

Next
Next

《死無對證》、《滅。境》(Annihilation):大家會想在戲院看還是在Netflix看?